淮安市第二位女性非親屬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赴寧捐髓
淮安新聞網訊:“我很激動,能救人一命非常高興。我在等待這一時刻的到來!”說完這句話,王淑梅眼角閃著淚花。聽得出來,她的語音因為激動而有點顫抖。
24日凌晨,王淑梅在清河區(qū)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陪同下趕赴南京,住進江蘇省人民醫(yī)院,等待29日采集造血干細胞,她的造血干細胞將輸入一位正在上海治療白血病的患者體內。
淮安市紅十字會秘書長時建淮告訴記者,王淑梅是淮安市第二位女性非親屬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而第一位女性捐獻者捐獻造血干細胞還是六年前的事情。
我在等待這一時刻
王淑梅告訴記者,她1969年11月14日出生于淮安,自幼在部隊長大,現就職于淮安市建筑設計研究院,負責圖檔資料管理工作。2005年10月,她路過淮安人民大會堂時,偶然看見紅十字會在舉行中華骨髓庫樣本捐獻采集,她于是毫不猶豫地做了樣本采集,成為了中華骨髓庫的一名志愿者。
2011年11月14日,王淑梅的生日,她的家里來了一位不速之客,就是清河區(qū)紅十字會會長卓明。卓明滿懷期待地告訴王淑梅,她與一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了,對方正在等待著她的捐獻。隨后,王淑梅來到醫(yī)院,再次抽血寄到上海進行高分辨率配型。高分辨率配型成功后,調整心態(tài)、體檢、化驗等等,王淑梅開始了一連串的準備事項。
為了對患者負責,造血干細胞的體檢非常嚴格。“光抽血就抽了六個試管的血,檢查項目包括肝功能、心肺功能等等等等。”王淑梅介紹說。
今年2月17日,省紅十字會正式通知王淑梅24日入院,29日采集造血干細胞。
面對救人一命的壯舉,王淑梅只說了一句話:“我在等待這一時刻的到來。”
七旬媽媽從廈門打來電話
就在王淑梅即將啟程去南京的前一天,遠在廈門、已經74歲高齡的媽媽給她打來電話。孩子都是父母身上掉下來的肉,乍聽說女兒要捐獻造血干細胞,老媽媽本能地擔心,甚至有點畏懼。不過,這位老媽媽最終還是深明大義地支持女兒。“其實,我也不想同意,但是,救人啊,救人一命!”老媽媽說。
王淑梅至今還記得2011年11月14日,這個生日注定是她一生中最具有特殊意義的生日。在當天的生日宴上,她激動地對媽媽說:“媽,你給了我生命!現在,我也有機會去救別人的生命了!”話音剛落,老媽媽和一家人早已眼含熱淚。
接下來的時間,老媽媽每天都叮囑她,多吃點,多吃點。以前一直注重體型的王淑梅,每天都得面對媽媽為她精心準備的菜肴:烏雞湯、野生長魚、豬肝……為的是補血,為患者提供盡可能好的造血干細胞。
媽媽在忙的時候,王淑梅自己也沒歇著。不喜歡喝牛奶的她,幾個月來一直在強迫自己定時喝牛奶。
他們也許永遠都不認識
接受王淑梅捐獻的是誰?
“據我們了解,接受王淑梅捐獻造血干細胞的患者是一位出生于1971年的男同志,他目前在上海的一家醫(yī)院急切地等待著王淑梅給他送去生命的種子,給他帶去生的希望。根據供患不見面的國際慣例和原則,我們目前還不可以知道這位患者更多的情況。”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目前,實施造血干細胞移植使病人重建造血功能,是治療白血病等血液病的唯一有效辦法。但是,現代醫(yī)學研究表明,在無血緣關系的骨髓移植供者中,400萬人中才能發(fā)現一例相符的。
“雖然幾率很低,但只要大家都能走出家庭的小圈子,面對億萬人群的社會,只要建立起志愿者捐獻骨髓的檢索庫,有足夠的志愿者加入進來,那么白血病患者的治愈就有希望。” 市紅十字會會長李慧秋對記者說,“作為清河區(qū)非血緣捐獻造血干細胞的第1人,淮安市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的第11人,也是全省第235位捐獻者,王淑梅為一位素不相識的白血病患者無償地捐獻造血干細胞,給他帶去生的希望,這不僅是王淑梅個人的光榮,也是我們淮安540萬人民的驕傲。我們?yōu)橥跏缑返臒o私大愛和善舉而感動。”
淮安已有近9000名志愿者
1992年,我國開始籌建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中華骨髓庫,明確這項工作由紅十字會來承擔。這是一項以人為本、造福于民的事業(yè),也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生命工程。
淮安市是從2004年10月啟動造血干細胞血樣采集宣傳動員工作的,市和各縣區(qū)紅十字會開展了廣泛深入的宣傳動員活動,做了大量扎扎實實而富有成效的工作,到去年,淮安市已采集造血干細胞血樣近9000人份。
李慧秋說,建設中華骨髓庫最基本的條件就是動員更多的華人加入到造血干細胞血樣采集的隊伍中來。因此,希望各級紅十字會組織進一步加大對造血干細胞知識的宣傳普及和動員的力度,社會各界繼續(xù)給予關注和支持,讓更多的人懂得“捐髓救人生命,無損健康”的道理,動員更多的人參加造血干細胞血樣采集活動,為早日建成全世界規(guī)模最大、服務范圍更廣,完全體現華人特點的非血緣移植中華骨髓庫,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記者 楊尚 通訊員 裴翠娟 楊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