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淮安籍華裔女作家張純?nèi)绲募沂?/h1>
張純?nèi)纾婕窗彩谢搓巺^(qū),美國華裔女作家、歷史學家,因出版英文作品《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zhàn)浩劫》一書而蜚聲海內(nèi)外,讓西方世界了解南京大屠殺真相。對于張純?nèi)绲募沂,世人不僅所知甚少,而且多有錯訛。茲介紹她較有社會影響力的幾位家庭成員,以增進對純?nèi)缗康牧私夂驼J識。
一、爺爺張酒藩:勤政愛民,心系鄉(xiāng)梓
張純?nèi)绲臓敔攺堔暦瑒e號效武,1906年的10月出生于當時的江蘇漣水新渡鄉(xiāng)(后于1948年劃歸淮陰)。1998年1月,在美國加州的圣莫尼卡離世。
青少年時期張迺藩勤奮好學,成績優(yōu)異。1925年,他畢業(yè)于江蘇省第六師范學校,后考取北京大學。1927年北伐軍進入南京,聞訊后的他,立即返回家鄉(xiāng),追隨國民政府。不久,即擔任國民黨漣水特委委員。1929年秋,他轉(zhuǎn)學至中央大學政治系繼續(xù)學習。畢業(yè)后,順利通過江蘇省民政廳組織的縣長選拔考試。1933年,出任宿遷縣長。1937年,任太倉縣長。后來,張迺藩做過少將秘書、江蘇省專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等職務。1949年赴臺灣,先后在多部門任職。著有《中國行政組織》《國際關系論》《江蘇抗戰(zhàn)工作輯要》等書,翻譯作品有《學校與社區(qū)之關系》。
張純?nèi)绲臓敔攺堔暦?/p>
張迺藩擔任地方長官時,勤政愛民,頗有人文情懷。1933年,他出任宿遷縣長一月后,親自帶隊到宿遷北部五個行政區(qū)開展調(diào)查,歷時5天,行程達200多公里,調(diào)查當?shù)氐娘L土人情以及人民的生活狀況。擔任縣長期間,張迺藩大力整頓宿遷的縣容縣貌,提升宿遷的文化品味,并組織編修《宿遷縣志》。1935年,宿遷遭受洪災,他體恤民情,懸賞救出一條人命,即賞銀一兩。
1976年,張迺藩夫婦定居美國,一直心系家鄉(xiāng)的發(fā)展。1987年,他囑咐回國訪問的次子張紹遷回到家鄉(xiāng)淮陰尋根問祖,并捐資續(xù)修了張氏祠堂和族譜,委托兒子捐款15000元資助新渡小學建教室一座。次年,又捐資為家鄉(xiāng)修建了“淮陰碑林”。2004年,他的孫女張純?nèi)绮恍译x世,淮安社會各界舉行了各種各樣的悼念活動。2017年4月,張純?nèi)缂o念館在淮陰區(qū)正式開館。
位于淮安市淮陰區(qū)的張純?nèi)缂o念館(王若霜 攝)
二、外公張鐵君:文官、學者、報人
張純?nèi)缤夤珡堣F君,別號汝彬,黔叟,貴州貴陽人,祖籍云南。張鐵君大體有三個身份:文官、學者和報人。他大學畢業(yè)之后進入國民黨官僚系統(tǒng)擔任文職干部,是國民黨重要的官方理論學者。他健筆如飛,幾乎平均一到兩年就出版一本書。他的作品在70種上下,多達1400多萬字。他曾在政工干校、輔仁大學和政治大學任職,主要從事三民主義的研究與教學工作。同時,他還是《中華日報》《民族日報》等國民黨重要報刊的主筆。1965年,他自己創(chuàng)辦了《學園》雜志。晚年的張鐵君藉研究中華傳統(tǒng)文化來紓解思鄉(xiāng)之情,對陽明學、楹聯(lián)、茶道、太極拳等均有精到的研究。
前排左一為張純?nèi)绲耐夤珡堣F君
早年的張鐵君身世比較凄慘,九歲就成了孤兒。盡管家境貧寒,他通過頑強的意志,克服種種困難,終有所成。他教育子女說:“金錢可能會遺失或被人偷掉,但在我們腦中的知識是永遠不會被別人偷走的!惫膭钭优W習,追求進步。他對女兒張盈盈,也就是張純?nèi)绲哪赣H說:“你是來美國學習現(xiàn)代科技的,你應該知道,中國擁有五千年的歷史。說到哲學和道德,西方世界是需要向我們學習!”在張純?nèi)缱x小學的時候,外祖父囑咐她及弟弟一定要學好中文,不要忘記自己的根。張純?nèi)缒赣H張盈盈說:“對中華民族的自信心,是我們家里一直都有的傳統(tǒng)!
張純?nèi)缂o念館內(nèi)景 (王若霜 攝)
三、父親張紹進、母親張盈盈:學霸夫妻 相潘以沫
張純?nèi)绯錾诟咧彝,父母都是“妥妥的學霸”。父親張紹進考入臺大物理系的時候,是當年甲組的狀元,1959年,獲得哈佛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1969年,與妻子張盈盈一起進入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任教。他在學術(shù)上頗有建樹,其專著《量子場論》,在理論物理領域頗有影響。
母親張盈盈1940年生于戰(zhàn)亂紛飛的重慶。1962年,她畢業(yè)于臺灣大學農(nóng)化系,后考入普林斯頓大學攻讀碩士學位。1964年與張紹進結(jié)為夫婦。1967年取得哈佛大學生物化學專業(yè)博士學位。次年,在丈夫做普林斯頓大學高等研究院博士后期間生下女兒張純?nèi)纭!凹內(nèi)纭币幻,取自《論語·八佾》,寓意“純正和諧”。
張純?nèi)缫患?/p>
2004年,張純?nèi)缛ナ篮螅母改钢铝τ谂畠何淳沟氖聵I(yè),他們?nèi)硇牡赝度氲奖4娑?zhàn)中國抗日戰(zhàn)爭的歷史記憶之中。張盈盈說:“在《南京大屠殺》一書中,純?nèi)缫脝讨巍どK䜩喣堑拿浴涍^去的人注定會重蹈覆轍’來闡述她寫作那本書的原因。對我來說,完成純?nèi)缥淳沟氖聵I(yè)——教育下一代記住殘忍的歷史教訓,以求歷史不會重演——也是我的使命!2005年,她與丈夫為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nèi)的張純?nèi)缢芟窠夷弧?006年,他們創(chuàng)辦了張純?nèi)缂o念基金會。2011年,張盈盈耗時七載,用英語寫成了《張純?nèi)纾簾o法忘卻歷史的女子》(中文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一書,以此紀念她的作家女兒。
位于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nèi)的張純?nèi)缢芟?/p>
四、大姨張菱艙:“抒情散文家詩人”
張純?nèi)绲拇笠探袕埩馀z,曾經(jīng)是臺灣知名的小說家、散文家、詩人。她22歲即進入文壇,33歲離開臺灣。自此她像一顆流星一樣,銷聲匿跡。不過,她卻給六七十年代的臺灣文壇注入了一股清流。
作家朱曉燕說:“當時在文教和藝術(shù)圈中無人不知張菱舲的大名,她的新聞是一流的,而她的文采更是美與靈性的組合。菱舲飄飄然的詩人氣息,使她具有一種特有的形象和世界。她的世界里充滿了童心,充滿了美感,充滿了詩和音樂,充滿了紫色的浪花!1963年,文星創(chuàng)辦人蕭孟能兩度登門邀稿,她在文星出版了第一部小說集《紫浪》,此后又有散文集《聽,聽,那寂靜》(1970)、《琴夜》(1971)等問世。1970年赴美后,張菱舲曾一度擱筆。1987年,她東山再起,拿起手中的筆,留下了許多文筆清新、情感細膩的美妙篇章。她的遺稿由妹妹張菁菁整理出版,有散文集《朔望》(2006)、《外太空的狩獵》(2006),詩集《天繭》(2008)、《風弦》、《撥暗撩亮》(2015)等。
(作者簡介:胡可濤,江蘇灌云人,中國礦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