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淮安新聞 > 十七次轉賬見證誠信 十余年糾紛終和解,盱眙法院“一案一微信群”模式顯成效

十七次轉賬見證誠信 十余年糾紛終和解,盱眙法院“一案一微信群”模式顯成效

發(fā)布時間: 2025-09-15 09:11  關注度:344評 論  轉 發(fā)  收 藏  打 印
導讀:近日,“嘀”的一聲提示音,在盱眙縣人民法院馬壩法庭施靜法官的手機中響起——392號案件微信群里,又一筆1200元的轉賬如期而至。這已經(jīng)是該群建立以來的第十七次轉賬。在被告一次次守信守時的履行過程中,曾經(jīng)對簿公堂、劍拔弩張的原被告,關系變得十分融洽,甚至逢年過節(jié)時還會互相問候。

淮安日報訊:近日,“嘀”的一聲提示音,在盱眙縣人民法院馬壩法庭施靜法官的手機中響起——392號案件微信群里,又一筆1200元的轉賬如期而至。這已經(jīng)是該群建立以來的第十七次轉賬。在被告一次次守信守時的履行過程中,曾經(jīng)對簿公堂、劍拔弩張的原被告,關系變得十分融洽,甚至逢年過節(jié)時還會互相問候。

這一切,還要從2024年2月說起。當時,70歲的老王手持兩張落款時間分別為2010年和2011年的借條,將62歲的老夏訴至法院,要求其償還借款62850元及相應利息。然而開庭當日,老夏并未到庭,而老王除了兩張泛黃的借條,也拿不出其他支付憑證。由于借條年代久遠,關鍵事實難以查證,案件一度陷入僵局。

承辦法官施靜注意到,雙方當事人都年事已高,涉案金額也不小,她認為最好的處理方式不是一判了之,而是促成雙方當面鑼對面鼓地把事情說清楚。于是,施靜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通過電話和微信反復溝通,終于說服遠在廣州打工的老夏返回盱眙,與老王當面協(xié)商。

面對面交流中,老夏承認兩張借條確系其出具,但堅稱多年前以現(xiàn)金和黃金首飾的形式償還了部分債務,對老王主張的借款金額存有異議。他還坦言,自己好不容易在廣州找到一份月薪2500元的門衛(wèi)工作,實在無力承擔高額利息,此次特地請假返鄉(xiāng),也是抱著解決問題的誠意而來。

在充分聽取雙方陳述、了解實際情況后,施靜采取“面對面”與“背對背”相結合的方式,耐心釋法明理,引導雙方互諒互讓。經(jīng)過近三個小時的溝通協(xié)調(diào),最終雙方達成一致:借款總額確認為35000元,自2024年4月起,老夏于每月15日前向老王支付1200元,直至全部清償。

盡管和解協(xié)議已然達成,但雙方在付款方式上再度出現(xiàn)分歧。老夏不熟悉銀行轉賬,老王也不愿每月催討。于是施靜建議建立一個微信群,由老夏每月在群內(nèi)直接轉賬,法官則作為履行見證人。就這樣,從那時起,老夏總是提前幾天就轉賬,老王欣然接收。曾經(jīng)的爭執(zhí)與隔閡,隨著一次次如期而至的轉賬悄然消融。

“一案一微信群”,不僅用于訴訟中的舉證與溝通,更延伸至履行中的監(jiān)督與答疑。盱眙縣人民法院秉持“如我在訴”的理念,將司法服務延伸到法庭之外,真正實現(xiàn)案結、事了、人和。

■通訊員 王云云

聲明:淮安114網(wǎng)(www.mfabu.com.cn)所刊載的新聞資訊均來源于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網(wǎng)站,淮安114網(wǎng)不生產(chǎn)、不制造新聞,僅為淮安本地網(wǎng)民提供新聞索引服務。如有侵犯您的的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在核實情況后立即刪除!